市場研究
改革舉措消除隱憂 經濟趨穩料延續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時間:2017-06-27 | 0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延續企穩向好的態勢,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多項統計數據趨于改善。同時,全球經濟逐步改善,未來有望保持向好態勢。專家表示,下一步,為保證國民經濟平穩運行,應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培育更多經濟增長動力源。
企穩向好 結構優化
“今年以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這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發展動力不斷增強。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鳳良表示,上半年經濟運行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企穩向好態勢,多項經濟數據趨于改善,名義GDP增速連續5個季度回升。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總體實現良好開局。
劉鳳良表示,這不僅標志著經濟成功探底回升、風險和壓力得到初步釋放,也意味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從6.6%上調至6.7%,并預測2018至2020年中國GDP年均增速為6.4%。這是IMF今年以來第二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期。
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就全球經濟而言,今年也是企穩向好的一年。各國貿易、投資均呈現企穩向好態勢。預計到2020年或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恢復至長期均衡水平。
消解隱憂 提質增效
當前經濟雖仍有下行壓力,但走穩趨勢不容置疑,新的增長點不斷出現。同時,此前經濟中的房地產投資下滑等“三大隱憂”正逐步消解。
首先,房地產投資方面,1-5月統計數據顯示,房地產投資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下半年大概率將維持現有水平。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表示,近兩年房地產庫存消化速度較快。國土部和住建部出臺相關政策,要求住宅供地應隨去庫存周期而調整,土地供應少的地方要加快供地。從近幾個月情況看,土地出讓面積和新開工面積增長較快,意味著未來一到兩年房地產投資還會維持在一定的“坡度”。
其次,地方政府債務方面,財政部多次發文規范地方舉債融資行為。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從債務增長情況來看,政府部門債務絕對水平不高且正在降低,非政府部門正在去杠桿。2013年以來,中國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管理和清理。新預算法實施后,我國逐步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2013年政府部門杠桿率略微高于50%,目前已下降至46%。
對于債務風險,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表示,政策不宜“一刀切”,應有彈性,要反映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
再次,產能過剩方面,今年鋼鐵、煤炭去產能任務已分別完成60%和40%以上。同時,傳統行業調整也在不斷推進,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不斷增強。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中國的產能過剩行業均為高杠桿,集中在煤炭、鋼鐵行業。去年中國經濟開始恢復增長,GDP連續五個季度增長說明宏觀經濟基本穩定,從而為去杠桿創造了條件。
深化改革 穩中求進
經濟在進入新周期后,后勁將更足。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要真正啟動新周期,需要新一輪改革開放,以新動能構建為核心,孕育新周期的動力源。新周期的開啟需邁過三道坎:金融整頓和房地產治理、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改革。
劉鳳良表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晰政府和市場的界限,推進以財政體制改革為代表的央地關系調整,推進以混合所有制為突破口的國有企業改革。
業內人士表示,短期內,為了給改革提供時間和空間,需進一步發揮財政金融政策的效力。例如,財政政策需進一步發揮稅收對經濟的正向作用。
“下一步,中國將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何立峰表示,一是堅持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著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二是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擴大有效供給;三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四是堅持優化制度供給,著力激發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五是堅持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著力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