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研究
中財辦副主任:十九大報告不再提GDP翻番類目標
時間:2017-10-26 | 0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發言人定于2017年10月26日(星期四)上午10:00,在梅地亞賓館二層新聞發布廳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請有關方面負責人解讀十九大報告,并回答記者關心的問題。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再次與大家見面。我這里主要介紹一下對新目標的理解。
根據發展階段,制定發展戰略,一屆接著一屆辦、一代接著一代干,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十九大既要明確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戰略重點,也要對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行戰略謀劃。十九大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第一,明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再過三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三年是決勝的三年、攻關的三年,特別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或者說是重要的標志。十九大報告明確這“三大攻堅戰”,有利于引導各方面全面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難點重點、主攻方向,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第二,明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及其“兩步走”戰略安排。2020年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主題將轉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四個全面”中的第一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轉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樣可以保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連續性。同時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
“兩步走”的意義在于:
一是完整勾畫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戰略目標,前兩步目標早已提前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目標再過三年也即將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從2021年到2050年的30年將分兩個15年安排。這樣,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就完整了,實際上分成這樣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之初到1990年主要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階段,1991年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階段,200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四階段,2021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階段,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二是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提前了15年。我們黨過去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次提出到2035年就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是說和過去的目標相比提前了15年。一方面說明我們發展的成就巨大,超出了預期;另一方面也表明未來我國發展的潛力仍然很大,長期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當然,作出這樣一個安排我覺得是非常有把握的,也有利于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之而奮斗。
三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表述更加完整。原來的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對此作出了兩處小的調整,一是加上了“美麗”兩個字,一方面是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統一相對應,另外將“美麗”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涵,也有利于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第二個小的變動就是把原來的“國家”改成了“強國”,這樣提升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內在要求。
四是不再提GDP翻番類目標。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這次兩步走的戰略安排都沒有再提GDP翻番類目標。這主要考慮的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長的階段了。現在產能不足已不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突出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在哪里呢?是發展的質量還不夠高,所以才提出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不是不要增長速度了,我們要的是什么呢?我們要通過質量、效率、動力“三個變革”來實現,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不提GDP翻番目標,是為了更好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全面發展。謝謝。
提問: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否意味著今后將不再追求高增長?高質量發展的具體目標是大概百分之多少?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在此背景下市場機制和國有企業將各自發揮哪些作用?謝謝。
回答:
其實不是十九大以后我們不追求高速增長了,其實在十八大以來,我們就已經不再追求高速增長了。在過去五年當中,總書記做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樣一個重大判斷。那么新常態其中的一個特征就是增長速度換擋,就是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的增長。所以你看這幾年我們國家確定的GDP增長目標沒有超過7.5%的,我記得好像是2013年和2014年定的是7.5,然后再以后定的目標都是在逐步地向下調減,今年的增長目標是6.5%。
十九大以后,我們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可能要進一步進行完善,我覺得主要還是要按照十九大報告的要求:
第一,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和過去總書記關于新常態的判斷內涵上實際上是一致的,是一脈相承的,也是對我國發展實際的一個準確判斷。前面我已經講過了,現在量的不足已經不是我們最突出的問題,我們有220多種產品的產量是全世界第一,很多行業現在產能不是少而是過剩了,所以我們要去產能,但是我們的問題在于質量還不夠高。另外,這個判斷也是同十九大報告當中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這樣一些判斷是相一致的,前后邏輯是一致的。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也是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什么叫現代化?其實本質的要求就是發展的質量要高,而不在于發展的速度要多快。
二是要著力攻克三大關口。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當中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就清楚地表明了下一步我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前三季度GDP增長6.9%,比去年回升了0.2個百分點,但是穩中向好的基礎并不牢固,經濟發展還沒有過關,也就是說還沒有過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這三大關口,當然,過這三大關口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
三是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這也是十九大關于未來中國經濟建設當中的一個總綱領。那么怎么去建設?十九大報告講得也很清楚,堅持一個方針,就是質量第一、效率優先;堅持一條主線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三大變革:質量、效率、動力;建設一個四位協同的產業體系: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因為現代化的產業要求這四者協同,而不要去孤軍奮戰;另外,要建設“三個有”的經濟體制:市場機制要有效、微觀主體要有活力、宏觀調控要有度。
您剛才講到下一步怎樣發揮市場機制和國有企業作用的問題。十九大報告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這就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也是針對目前經濟體制改革的難點提出的。所以十九大以后,我們在這兩個方面將會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市場化改革也好,國有企業改革也好,都不會減弱,力度只能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