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百花齊放的中國證券化市場
來源:《金融時報》中文網 | 時間:2016-11-15 | 0
監管機構支持金融創新使中國證券化市場呈現多元化,從歌舞表演門票營收到過橋費,打包成證券的資產無所不有。
當年毛澤東曾出名地引用一句老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來鼓勵多元化觀點。
今年,隨著當局支持金融創新,中國證券化市場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從歌舞表演門票營收到過橋費,銀行業人士打包的資產無所不有。
北京方面批準首批證券化交易是在2005年。但在監管機構發現美國高風險抵押貸款證券釀成了巨大損失之后,該計劃在2008年被停止實施。它在2012年重啟,一開始主要是圍繞企業貸款、房貸和車貸等簡單資產。
今年,證券化活動的重心轉向企業應收賬款,發行規模出現激增。根據萬得資訊(Wind Information)的數據,2016年頭九個月銀行和非金融公司總共完成了384宗證券化交易,超過了2015年全年的327宗交易。在今年的全部交易中,非銀行交易占了284宗。
從交易價值來看,到9月底交易總規模達5840億元人民幣(合860億美元),接近2015年全年6150億元人民幣的總規模。
跟蹤研究該行業的網站——中國資產證券化分析(China Securitization Analytics)的首席執行官龐陽表示:“來自任何人的幾乎所有想得到的資產都可能被證券化。這讓中國市場的多元化程度大大超過了歐美。對許多企業來說,這是眼下籌集資本金的唯一途徑。”
今年5月,曼聽公園(Manting Park)運營商銷售了7.7億元人民幣的證券。曼聽公園是中國西南云南省一個生態旅游目的地,以傣族傳統文化為特色。這批證券以“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會”(Mekong River Campfire Song and Dance Evening)的演出門票收入為抵押,被分為9類,提供從一年到7年的不同期限,收益率最高為6.8%。
去年,中國領先的電子商務平臺之一京東(JD.com)將發放給購買電器和家具的網購者、價值8億元人民幣的消費者信貸做了證券化處理。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旗下金融關聯公司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也曾銷售消費者和小企業貸款,這些貸款發放給阿里巴巴在線市場淘寶(Taobao)和天貓(Tmall)上的客戶和商家。
境外機構的參與程度也在上升。今年,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福特(Ford)、梅塞德斯-奔馳(Mercedes-Benz)和大眾(Volkswagen)的購車融資部門都在中國銀行間市場發行了以資產為抵押的票據。今年2月,中國對境外投資者開放了銀行間債券市場。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也令境外投資者獲得了投資中國證券化資產的前所未有的渠道。
在風險方面,中國的證券化市場顯得十分溫和。優先級證券和中間級證券通常會被評級為AAA級和AA+級,這些評級主要由中國國內的評級機構給出。風險最高的股權級證券通常會留在發起方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不過,部分分析師警告稱,這些評級并未完全反映其中的風險。
交銀國際(Bocom International)在香港的研究主管洪灝表示:“由于評級機構的審核往往沒有其國際同行到位,中國的信用品質差距區分不夠好。幸運的是,最先被證券化的資產往往品質更好一些,以便為之后品質較差的證券建立榜樣。”
較低品質的資產已開始進入市場。今年早些時候,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重啟了不良貸款證券化的試點項目,以求幫助銀行清理困境資產。中國銀行(BoC)及招商銀行(China Merchants Bank)在今年5月完成了首批交易。這些交易對不良貸款的定價相對其面值有較大折扣,并由盡管受損但仍在產生一定現金流的貸款組成。
企業使用證券化是為了用長期收入來源換取預支現金,而銀行使用證券化手段的主要動機,則是為了滿足全球《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規定下新的十分嚴格的資本充足率標準。小銀行面臨的資本金壓力最大,這是因為它們的資產增長速度最快,在籌集新股本時卻面臨較高障礙。
但是,就像中國內地的整體債券市場,中國證券化市場仍然受到缺乏多元化投資者基礎的困擾。商業銀行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及另類資產管理公司(這些是美國證券化交易中的主力投資者)則只占很小份額。
這意味著,證券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來消除中國銀行體系內部失衡的工具。缺乏資本金或流動性、但不缺乏貸款客戶的銀行,可以把資產轉手給擁有充裕資金、但缺乏有吸引力的放貸機會的銀行。
上海開源證券(Kaiyuan Securities)非銀行金融機構分析師夏正洲表示:“證券化把靜態資產變成了動態流動性資產。它讓銀行獲得了靈活性,可以在不犧牲與借款方關系的情況下延緩資產增長。”
就目前而言,監管機構很愿意促進證券化的多元化形式。不過,就像毛澤東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最初鼓勵知識分子表達多元化的意識形態觀點,之后卻因為他們這么做而打壓他們,一旦發生大面積違約,監管機構可能也會再度收緊對證券化產品的約束。
吳佳柏 上海報道
Ma Nan補充報道
譯者/簡易
原文鏈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0124?full=y